内容导航 第1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2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3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4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5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6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7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8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9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10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11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12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13页:DVD刻录之三国演义——迎接DVD刻录时代
第1页:往日回首——DVD的起源与诞生
1999年,笔者曾在一篇详细介绍CD刻录文章的最后预计,至少再过3年可录式DVD机才有可能像1999年时的CD-RW一样刚刚开始进入普及阶段。现在看来,这个阶段的确来了。
2001年各主要刻录规范均已走向成熟,厂商们也随即在2002年开始发力。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作为DVD刻录先驱者的日本、欧洲的厂商们纷纷推出换代机种,并出现了DVD-Multi和DVD±RW整合机型。刻录芯片所支持的刻录速度也提高到了5倍速,进步相当明显。另一方面,在消费电子(CE)市场上,在日本厂商的带领下,以DVD-RAM、DVD-R/RW、DVD+R/RW为记录媒体的视频录像机也大量出现,迅速带动了DVD刻录技术的发展,并为其开创了新的舞台,在日本市场它已经成为消费电子厂商所必争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最关键的是,号称高档光驱向市场普及者的中国台湾厂商们陆续开始进入DVD刻录领域,部分大厂相继推出了DVD-RW、DVD+RW……
一切迹象都预示着2003年将是可录式DVD刻录机初露锋芒的一年,它将从专业应用领域开始向一些高端的私人用户群渗透,价格也将迅速下滑。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的媒体或多或少的对可录式DVD进行了相关报道和介绍,但都不够详细、完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误导和错误。如今,我们觉得有必要对DVD刻录技术做一次的具体的阐述,有必要理清大家的思路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迎接DVD刻录时代的到来,因此我们制作了这一专题。
在本专题中,我们将向您详细讲述DVD刻录技术发展历程、出现多种DVD刻录技术的根源以及它们各自的技术原理和特点,纠正您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并分析未来DVD刻录的发展走向。对于光存储技术的爱好者,它将是一份很好的技术资料,而对于有意购买DVD刻录机的朋友,则更是不可不看……目前DVD刻录标准仍处于分裂状况,这种情况早在DVD诞生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包括目前的“DVD蓝色接班人”的标准之争都与之相关,所以一切还是要从根源说起,从中您除了能发现技术上风格的关联,还能看到有哪些势力在影响着业界标准的制定………
一、DVD的起源
DVD的全称,在诞生之初是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目前则称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数字通用光盘”,是CD/LD/VCD的后继产品。DVD从1994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规格到1996年年初样机的出现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可谓发展迅速,是娱乐业公认的新一代标准的存储技术。而且,计算机业对其做出的反应也十分积极。
DVD的诞生和标准的确立,可以说跟娱乐业有很大的关系,就像当年索尼公司(SONY)开发CD 时是主要针对娱乐业的。在视频方面,早期的录像带(VHS)已远不能满足要求,就连当时仍是主流的LD(Laser Disc,激光视盘)也因体积太大携带不便而失宠,娱乐业希望媒介载体的小型化。为了在小型光盘中存储大量数据,就必须对原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当时最通用的光盘尺寸只有5.25英寸,这就是我们熟悉的CD光盘。
之后, MPEG-1压缩技术于1989年推出,VCD(Video-CD,视频光盘)也随后不久诞生,它在娱乐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相对于LD来说具有携带方便、 价格便宜的优点,而其图像及声音质量也略高于标准VHS录像带, 这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已是足够了。但这并不能满足媒体巨头们的更高要求。
九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制片业顾问委员会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莱坞七大电影制片公司的愿望书,其中一项就是要求能在一张CD中记录一部标准长度(135 分钟)的视频节目,并要求高于LD的图像和声音质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确定)。要知道VCD的图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显然单从视频性能就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鉴于好莱坞影视集团在世界娱乐业中的影响力, 硬件厂商又开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说这就是研制DVD的动因。
与此同时,MPEG工作组在1991年也开发出了MPEG-2压缩编码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压缩质量(平均压缩比约为1:40),但是,如果采用高分辨率(后来DVD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储媒介的容量就必须更大,数据率更高(每秒钟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当时为了照顾现有设备和CD光盘的可使用性,而采用了MPEG-1标准。若要采用MPEG-2标准就必须开发容量更大的光盘和全新的读取和刻录设备,因此研制大容量光盘系统成为第一要务。早在八十年代,IBM公司就曾研制过容量高达70GB的光盘系统, 并有样品出现。 九十年代日本的先锋公司(Pioneer)、三洋公司(SANYO)、日立公司(HITACHI)等也都开发出高容量光盘系统的样品,只是当时对其并没有迫切的需求,因此也都只是样品而已。现在需求出现了,竞争也就随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