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
与往年一样,临近春节的几天,中关村的人明显少了。商户少了,购买的人没少,但总体上还是少了。
与往年一样,百脑汇的人又多了--即使到了打烊时间,即使众商户已经在盘点、清库,依然有恋恋不舍者。
百脑汇在开业之初,就被赋予“颠覆中关村”的使命。但前几年来逛还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店面整洁了、产品新颖了、甚至连交易活动都被规范了,但经营者骨子里的“小中关村意识”并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习相近,性相远”没有错,但这需要时间。用一位“老百脑汇”的话讲:“真正感觉不那么像中关村,已经到2002年的春节了。”
中关村,放假的轮回
2001年,一直被说成懒惰或不近情理的中关村式假期,终于有人想要打破了。“假日经济”成了最好的说辞。2000年照常放假,2001年,太平洋只放了3天,几乎和百脑汇一样;2002年,太平洋放了6天;而今年,还是6天。
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太平洋市场的放假时间从盲目到科学,现在至少也要保持6天的假期。我们不禁要重新自问:什么是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休闲产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份详尽的关于假日经济的论文以此点引题,而中关村却没有休闲。收帐、回家、买票,如果这也叫休闲的话……
市场+写字楼的模式令村内各个市场的营运成本大大提升,仅大楼保安一项其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从理性来讲,中关村的“假日经济”运行起来同样阻力重重。
DIY算不算休闲产业?
至少,百脑汇就好很多。紧挨蓝岛、旺市百利,初期这个地形并不被人看好,但结果证明了投资商的精明。
开始,假日只是百脑汇的救命稻草,现在却成了连中关村都眼馋的肥肉。能在假日经济中获得收益,并不是精明就能看到的,它需要对百脑汇有充分自信。“性格决定命运”--中关村的性格决定了,只能眼馋。
中关村之于假日经济,似乎没占到任何便宜。2001上半,中关村正被假日经济席卷。似是而非的打折,言之无物的促销,着实令人犯晕。而跑在假日最前面的太平洋,收入能否敷出,也是个未知数。
“当时根本就不是做生意,是在玩命。”太平洋电脑城的商户,调侃起那段日子仍然耿耿于怀,“后来(2002年),6天的假期就好多了,最起码有时间玩。”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原理:“对个人有利的事,如果人人都去作,对总体不一定有利”。平时去中关村,假日到百脑汇,这种思维习惯正在形成。
“打时间差,比死抗好”
中关村和百脑汇,假期的长短与2000年无甚变化,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经过两年的假日经济洗礼,村里商户都已明白“假日经济”不是不放假,尤其对于中关村。
似乎有一个误区:我们总是说“假日经济是这,假日经济是那。”而忽略了关键--“假日经济不是什么。”假日经济不是不放假,假日经济不在春节的中关村,假日经济并非使每一行业都火爆……有了这个底线,再来说中关村的假日经济,就不那么虚无飘渺了。
2002年五·一,海龙无休,此举本不被看好。接下来,火爆的销售证明了一切。只要打好时间差,中关村也有假日经济,关键是摆正心态--它不会像假日旅游那样火爆,毕竟春节的中关村不是王府井。
百脑汇,两年的“两天假期”经验,令许多商户都对今年春节前后的市场非常有信心。采访了几位商家之后,笔者发现,中关村商家在纷纷清库,百脑汇则适当屯货。“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与平时客流差不多”,都成为百脑汇看好假日市场的资本。“春节前后尽管客流会减小,但成交率会非常高。”这是根据前两年的经验推断的。以今年的趋势,春节来百脑汇的人很有可能大幅增加。
中关村,天生不是这块料
DIY,在春节没有真正意义的假日经济。中关村没有、百脑汇也没有。但恰巧百脑汇有8成的整机商和数码笔记本专营店--他们只不过在适当的时间,赚到适当的钱罢了。今春,不休息的赛格数码广场也在尝试,相信经营上的错位会给它带来好运。
当然,尽管大谈假日经济,百脑汇各个商户依然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清2/3的货,做适当保留,春节过后全部清空进新品。”是许多商家的办事准则。但百脑汇对于价格的不敏感,恰好成为成全假日经济的保护伞。一颗CPU,在中关村的“保鲜期”是一周,百脑汇的商家至少可以踏踏实实卖上一个月。
以上几点,五·一的中关村可以做到,但春节的中关村决不可能办到--“都赚了一年的钱了,该回家歇歇了。”
本文,希望能肤浅阐述:北京的IT配件市场,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假日经济,它很特殊。需要分地域,分种类,分……总之分很多方面去讨论。但分来分去,总算明白一件事:春节,中关村没有假日经济,百脑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