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脑周边产品来说,降价是永远的话题,液晶显示器就更是如此。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盼望着在不远的将来,17英寸家用液晶可以降到2500元以下,而15英寸的则最好能降到1500元以下……虽然早有分析师批判这种说法只是空想,但经过了2003年初的狂降,与2004年二季度的销售淡季过后,整个行业的走势似乎为这种说法添加了一点有趣的可能性。
涨价后的回落是必然
如果把涨价之后的自然回落认为是狂降的前奏,它的确被夸张放大到一定程度了。以至于传到消费者耳中时,已经不是何时降价,而变成降多少的问题。在不知道时间的情况下说降价,就算降1000也是空谈。
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全部是关于液晶面板的信息,有了这样的信息自然就能推断出2004下半年的产品价格走势。但问题是,这些信息都准确么?
从2003年底开始的液晶涨价风潮,是原料缺货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降价的条件因此也变得简单:产量过剩、需求减缓——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条件都符合。但事情往往不像表面上呈现出的那么简单。
液晶凭什么大幅降价
有报道称,近期TFT面板因市场需求进入淡季,相关零部件厂更是不断被台湾5大面板厂齐力要求配合降价,以迫使TFT面板模块成本再度下滑,用来有效刺激市场潜在需求。
这就说明面板厂商已经有点撑不住了:持续的高价令销量锐减,他们需要更低的价格去消化库存的压力,所以看起来降价势在必行。不过,如果液晶显示器只由面板组成的话,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这时,液晶的另外一重要零部件集群表态:“不!”
LCD驱动IC一直是供应链中最具影响力的环境之一。因为最上游晶圆的产能一直供不应求,加上代工成本仍偏高,台湾驱动IC供应商明显在这波面板产业供应链齐心降低成本的过程中缺席,驱动IC报价丝毫无跌势出现。
控制芯片依然是液晶市场的痛,尽管在7月因之前的淡季有短期有存货调整压力,但因中、长期高压制程产能持续缺货的可能性仍然偏高,台系设计业者至今仍是在晶圆代工厂内排队,以免错失市场商机。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大陆TFT面板厂五、六代厂如雨后春笋,使得TFT面板产能正出现10倍速的增长动力。上游晶圆代工产能因6及8寸晶圆厂产能扩充动作缓慢,加上等比级数的LCD驱动IC市场增长,令本已产能有限的他们更加雪上加霜。
因此,就中、长期而言,LCD驱动IC市场仍将持续出现供不应求情形,并获得台湾5大面板厂高层的认可,目前台系面板厂对主要LCD驱动IC供应商,多以要求“稳定供货”为第一要件,至于价格高低的调整动作,则与晶圆代工成本同步连动,若代工成本持续上涨,则驱动IC报价就会上调,反之,则报价自然会降低。
由于第三季晶圆代工成本仍有上调压力,加上产能供不应求情形仍无法有效解决,因此,即便近日面板及相关零部件价格正处于快速下滑过程,但LCD驱动IC报价却在面板厂默许下至今仍是稳如泰山。
以上是两条并不矛盾的报道,但让人得出的结论却很矛盾:到底是降还是不降!由于受到两方面的制约,最终的液晶显示器的价格走势,一般认为是:有选择的中长期降价。
真正的降价何时能来
从全球的面板产能供应来看,真正的高峰期在各条生产线都完工的2005年。这其中,即使是包括未雨绸缪而提前建厂的LCD面板一线大厂:“S-LCD”也难以逃脱。“S-LCD”为三星与索尼于2003年10月共同出资约2,000亿日圆设立的TFT面板厂,2004年7月15日正式营运。从揭幕纪念仪式就能看出双方的重视程度?韩方包括三星电子副会长尹锺龙、LCD总括社长李相浣、常务李在镕悉数到场;而索尼方面更是由董事长兼执行长出井伸亲自带队。
尽管这个使用第7代标准的超级面板生产线在2004年的7月已经正式运营,但根据经验,到2005年中旬才能到达令人满意的良品率。况且7代线的投产基本上是为了更大尺寸的LCD TV而准备,对于家用液晶显示器的降价,贡献会很小。
被普遍认为可能存在的家用级LCD降价,相对于17英寸,15英寸的小尺寸液晶可能降价更早一些。由于一线品牌的宣传引导,17英寸已经成为主力消费目标。而17英寸概念尚未着陆之前,更多人会持币等待;这时部分二线品牌会顺势打出:“用15英寸液晶替换CRT”的口号,届时可能会出现令人惊喜的超低价格。从产业面讲,国外对15英寸家用液晶的需求已经很小,而一些致力于笔记本面板的生产商在15英寸需求尚未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可能会暂时转产小尺寸家用LCD显示器面板的制造。这些条件都给国内的降价提供可能。
隐藏的制约降价因素
所有液晶都是由玻璃作为载体的,但很少有人能想到玻璃对于液晶价格有多大的影响力。从一些资料我们能对这个产业有一个了解:
即便原先TFT-LCD液晶玻璃供应商都在争相扩充产能,未来仍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未必能在2004年得到缓解。DisplaySearch的分析师警告:“如果液晶电视和显示器销量达到我们预期的水平,2004年底可能出现短缺。”TFT-LCD的各个关键的原材料都存在产能问题。
TFT-LCD使用的玻璃不到0.8毫米,面积大,运输成本极高。由于生产技术高度复杂与高深,全世界只有4家公司能够制造玻璃基板: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日语玻璃的意思)、日本电气硝子、日本板硝子。不仅产能有限,而且产能提升缓慢。这四家公司在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设立了分公司。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的液晶电视需求量很低,玻璃基板需求量远达不到建设玻璃基板熔炉的规模,以上企业并不急于在中国大陆投资建设玻璃基板熔炉。
再看市场凸现端倪
从7月暑期促销的高潮开始,我们看到很多厂商,包括AOC、LG、三星、飞利浦和MAYA等,都在降价销售,有些降幅一度超过2003年液晶价格的最底线——17英寸液晶售价2998元!但,我们同时看到,如以上所说的降价品牌,都是限量的促销供应,并没有大幅度调价的迹象。而酝酿降价的更是不在少数,但笔者同时发现,尽管暑期液晶厂商降价的花样不断翻新,但都逃脱不了两个字“限量”。
最容易令人想到的就是“卡位”,即厂商已经看到整个行业的降价趋势,但现在又没有低价产品进入,因此使用限量降价的手段抑止销量,收拢注意力,直到真正的低价货来到为止。
回想2003年的降价,一线厂商一般会超量供应降价产品。此时,整个市场立刻做出反映——包括二线品牌在内的整个市场变得异常活跃与敏感:整体价格降到一个比较低的价位上。反观现在的液晶市场,则没有大规模的降价行为。厂商是否坚决,从他们的具体动作就能看出:真正大规模的降价只需要辅助宣传就可以,而现在完全是在主动将各种促销推到消费者面前——它给人的感觉并不实在。
从库存来看,在度过了传统的2季度淡季之后,库存的压力的确可以令厂商有稍许促销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已经到来的旺季前期,不会有库存的压力。而厂商的一些常规的促销手段,就足以应付这些。也许这就是 “大厂之间一触即发的价格战”说法的由来。
最后,引用某家日系彩色滤光片厂负责人的话,他就不解地指出:玻璃基板缺货这么严重,怎么市场会觉得后续的供给过剩很严重?如果有人非要说液晶在年内有狂降,只有一种可能——跷跷板的两头都着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