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板业,去年此时,可谓热闹非凡:微星、技嘉各自的第二品牌隽星Microbrill
、倍嘉axper竟然同于6月29日在北京高调发布,并且高调到双方均有第一品牌的高层领导亲临致辞。
这阵风潮的引发者,是三年前6月份,主板业第一强势品牌华硕正式推出的第二品牌“华擎ASRock”,一年后,出货量达到400万片,二年后,年出货量达到800万片。这个数字已经是其他三家平均出货量的50%,微星、技嘉亲见华擎的成功,自然也不甘心,分别推出第二品牌以应对华擎在低端市场凌厉攻势之举。
更戏剧性的跟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涌现,二线知名品牌硕泰克(SOLTEK)北方总代理融华康推出硕菁(SOKING)主板,并且故意放风,让渠道与消费者误以为它是硕泰克的第二品牌,现在融华康已不再代理硕泰克主板,专心培育硕菁去了。而后,捷波(JetWay)主板跟它的中国总代理捷锐资讯所推出的“捷锐JetWin”主板又让人们迷糊了一把,根据太平洋电脑网对台湾捷波董事长杨光强和捷锐资讯中国区总经理钟浩的联合专访,“捷锐主板的推出也算是我们的第二副品牌,是对产品线的补充”。
2002年就被盛传是IT的冬天,接下来的日子,个个领域不断传出洗牌的哭嚎。到2004年本已品牌林立的主板市场,却又冲杀进如许背景强悍的新品牌,到现今情况又如何呢?
答案是:除了少数品牌有成长,这过去的一年,更多的是悲壮与艰辛。
台湾Acorp佰钰退出主板业;台湾大众FIC、梅捷SOYO在2004年重返品牌市场的努力失败;升技Abit暴出巨亏27亿新台币丑闻;硕泰克、承启渠道大革命;艾威Iwill退出家用市场;国内美达、科盟、奥美嘉等主打低价市场的通路品牌,不是消失,也是基本淡出市场了。
而新生的第二品牌,命运则大相径庭。
倍嘉,与发布之初的高调相比,近一年来的表现可谓无声无息。倍嘉的研发、生产、销售由技嘉完全包办,虽然目前技嘉渠道仍然备有倍嘉品牌的货品,可倍嘉的官方网站http://www.axper.com.cn/最新更新已止于2004.10.29日,全部产品也仅11款,连支持目前火热的AMD 754芯片的型号都没有。倍嘉自我放弃还是被放弃?
硕菁,这个被否定了的“第二品牌”,在拥有多年分销硕泰克主板的融华康手上,还算有些声色,某些产品型号的价格之低,颇让人侧目。然而近期却被某网站爆出这样的低价和声色,却是完全牺牲利润之举,试问融华康有多大的家底,可以如此消耗?
捷锐,说实话,市场上基本没有看过它的产品。
大约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隽星了,它自诞生,模仿华擎的痕迹就很明显,无论产品还是渠道,都完全独立于微星体系之外。然而,与华硕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华擎不同,隽星从微星得到的支持,除了微星注册的隽星品牌,几乎一无所有。因此隽星成长,更为艰苦,但得益于隽星高层对产品、国内市场,尤其是渠道非常熟悉,并且一直采用对最终消费者和渠道两个层面分别展开推广活动,使得隽星主板迅速打开了局面,今年销售最大的月份已接近20K,对于运作不到一年的新品牌来说,算是很不错。在前段时间,受INTEL芯片缺货影响,隽星供货不足,代理商吃不饱,对于不断攀升的销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它很快把握住AMD平台崛起的时机,隽星方面更多地引入AMD平台产品,并且成功的同AMD签订了MARKETING合作伙伴协议,可谓在夹缝中取得另一片天地。
有品牌诞生、有品牌消亡,在竞争激烈的主板业,2005年上半年经历了INTEL缺货这一重击,让所有做硬件的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换回相应的报偿,但是在此我们仍期望从这些成功或失败的轨迹中,循得一些必然生存规律。
第一,生存的前提定位准确:在产品定位上,华擎与隽星相似,基本定位于低端,以弥补华硕,微星覆盖不到的市场。这个所谓低端市场,其实就是500元以下的市场,华擎与隽星的竞争对手是众多没有太大品牌影响力的三四线产品甚至贴牌产品,因此凭借品牌优势这项金牌,存活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第二,渠道优质,稳定:在渠道建设上,华擎当年在国内则是采用三家总代理并存的渠道方式,且任由三家总代杀个你死我活,总代理为抢市场,平价出货的情况时有发生,两年后,终于倒下一家,变成两个总代理,渠道仍未扁平化。但从市场实际情况了解,华擎加强了对渠道的干预与控制,显示出正在从总代制,逐步转向省代、城代制,以实现渠道扁平化。而隽星更直接,一开始就采用省代、城代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大体实现了渠道扁平化,不仅有利于控制运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保护代理商合理利润,稳定渠道,为隽星的存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品牌形象维护到位:华擎在品牌推广上,国内则主要依赖于华硕的号召力和总代理们的浴血拼杀来出货,自身品牌推广外包给广告公司。走的是先上量,后出名政策。隽星则两条腿走路,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给抢单的客户提供丰厚支持,试图走又上量又出名的路线。
以上可谓第二品牌生存和制胜的三大法宝,但是若想实现大规模扩张,仍有不足之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服务跟进。华擎和隽星在大陆都没有开设分公司,因此在售后和培训等方面,无论速度还是频率都会略显劣势。在产品号召力更大于品牌号召力的现今,这个矛盾可能并不突出,但这两个品牌突破目前的玻璃天花板后,一定要着力解决此问题,否则会带来经销商忠诚度,销售政策执行力度等一系列问题。
上月末,欣闻梅捷这个旧品牌又被南方通路大鳄——商科买下,意欲重入江湖,这样一个浴血的主板市场,又来了一个背景强悍的品牌,那又将迎来怎样的多事之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