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消费者,我凭什么要买自己的产品?”每个厂家都会自问,但他们终究不是最终用户。——村长感受
像个孩子,眼见“卖点”这个小家伙由幼稚调皮的孩童,到纯真少女,再变为受人追捧的美女,最后成了被人宠坏的……时至今日,厂家已没有能力把握她,只能顺着她、腻着她,因为她成熟了。——村长感受
卖点“自古”已有
笔者愚钝,人类与生俱来的联想能力开发得特别晚。所以对于卖点之于硬件的作用,直至看到索尼的Memory Stick™记忆棒的广告,才有初步理解。事实上,卖点自古已有。
“提到‘xxx显示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这样开头的文章太多,俗套的背后是一个卖点、一个品牌给人的第一印象。之所以能带来商机,因为此品牌已经蒙上独一无二的卖点魅力。
历史上,一提起“平民17寸”就是爱国者700A,一想到15寸特丽珑就是雅美达、美格……之后这样的例子却越来越少。而今天,很多厂家似乎忘记了这一特征性所能够带来的商机。
其实,不是忘记,是太急功近利。
有时候,培养一个卖点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更何况同质化还会使其贬值,如“健康”、“环保”等概念。此问题会在后文中阐述。
曾经卖点意味着一切
问:“市场里有那么多17寸,我凭什么买你的?”
答:“单键飞梭,他们有吗!”
于是,问者乖乖将其买走。
数月后……
问:“市场里有N种纯平,你的怎么这么贵?”
答:“我有阻尼线。”
买单键飞梭者,再次就范。
而且,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我凭什么买你的19寸纯平”“我凭什么买你的液晶?”不一而足。
就像高手过招一样,只要卖点一出——只消一招,对手已然招架不住,更何况是消费者……但那必须是真正的卖点。
索尼的Memory Stick™也打入到显示器领域,但较之其他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DV机甚至艾宝小狗,它的卖点作用都被大大削弱。显示器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外设,他需要特殊的、专业的、充满个性的卖点。而这几乎是矛盾且不可能的。
可怕的卖点同质化
在显示器刚刚步入同质化的那段日子,拥有自己的卖点当然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各个厂家开始制造卖点——有卖点要卖,没卖点制造卖点也要卖!铺天盖地的,一些平庸的、可笑的,甚至令人作呕的,都成为卖点。大众的视听被无情的埋葬着,一同被埋葬的还有屈指可数的真正卖点。
“有卖点便不会便宜”2000年以前,这还是一句真理。现在,有卖点仅能保证正常的销量。
“现在的显示器品质都相差不多,还是来个便宜的吧。”——看似是价格在谋杀市场,而实际上卖点的同质化比产品的同质化杀伤力更大。
“15寸显示器为主流时,根本不需要什么销售手段,那时候大家别无选择:或买已近淘汰的14寸CRT,或买天价的17寸。现在则不同。”——显示器零售商语
到1999年的时候,17寸已经逐渐普及,而随着纯平的出现,商家开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纷纷寻找自己的特点——那份专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当市场麻木时……
市场是个奇怪的东西,你喂它钱,可以有收益;你喂它以智慧,同样可以有收益。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但却是掠夺性的。
问:“我凭什么买你的显示器?”
答:“因为我是‘色纯王’”*
问:“这也算卖点?”
答:“……。”
用“刀枪不入”形容2002年的显示器市场一点不为过,在显示器行业更是如此。“好好的一次活动,很丰厚的奖品,但就是一筹莫展……”某品牌市场人员向笔者诉苦。毫不过分的说,这时的市场已经麻木了。
怎么办?在同质化的死胡同一头走到黑的结果,CRT和LCD的结果都一样,只能是拼价格。不知道是谁首先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但感性(或曰个性化)营销的出现,的确照亮了很多人的脸。
而另一方面,当“卖点”变为标配时,消费者正在享受其同质化所带来的进步。
从“感性营销”到“具体感性营销”
一切都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许多在国外已经成为营销经典的东西,照搬到国内不是无用武之地,就是一败涂地。突然间,厂商们无所适从了。
当数控OSD、TCO认证、甚至自动调节(黄金眼) *功能等硬卖点被广泛使用时。价格成为最后的绿洲,但像双刃剑,在增加“卖点”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她。
2002年上半年,让人惟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明基两则广告:“虚荣。虚荣。虚荣”和“快乐的平方”,从而也正式拉开感性营销的序幕。
此前,可怜的显示器市场就像个大试验场。每个厂商都在这里作试验,失败者会自动消失,成功者身后会立刻引来众多追随者,感性营销也是如此。
感性营销的针对性并不强,于是出现了更具体的感性营销。例如三星的12星座(在移动存储领域也有此趋势)和明基的色彩套装系列等,其针对的人群就相当具体。用一个并不贴切的词汇,我们暂且叫它“具体感性营销”吧。
不得不说的亮点
就像NIKE,ADIDAS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市场屹立不倒一样,在CRT市场也有自己的常青树,索尼一直在小心维护自己的显管品牌资源,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过渡开发其中卖点,现在才仍可以成为有效的卖点使用。
相比之下,三菱则更实际一些:按照市场规律走。但由于品质出色,同样可以赢得一部分市场。
三菱、索尼都因有自己的技术实力才可以独步江湖,国内的厂家短时间可能做不到,但一定要视其为目标。
最好的和最有效的
LG的777FN*,这款产品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第一时间购买需花费2880元。从画质来讲,她与当时售价一千五百多的775FT无甚区别,事实上,后来的降价也说明了这点。不过,对于买它的人来说,仅有外挂音箱和USB HUB就足够了。
“我想要了,所以就买了”——高价不需要理由。有人说卖楼卖的就是一个感觉,此话在显示器市场同样适用。明基的“恋紫狂”可谓其中最极端之例。
由于受众太小,这类产品似乎并不成功。但联想到海因里奇法则 (1:29:300)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通往成功的“金卖点”,只有在尝试中不断前行,在失败中逐渐积累,才有可能找到。飞利浦历经三代方大放异彩的显亮技术即是一例。
多功能、方便、健康,少数人在卖“点”,更多人则在卖口号。厂商在口号上砸钱,同样可名利双收。在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卖点之间,他们需要抉择。
是什么?在哪里?
就如同温饱和小康的生活标准不同一样,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一味强调多功能并不能吸引人。
就像谈恋爱一样,“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卖点做不到点上,做一万个也白搭。
卖点到底是什么?她为何具有如此魅力?
复杂中见简单,浅显中见真功,及人所需、做人所想。这,大概就是卖点的魅力吧。
小知识:
·显示器品牌“梦想家”曾经推出过一款纯平CRT,其卖点除了通过TCO99认证之外,“色纯”是其另外一个卖点。
·LG 777FN:LG 2001年在大陆投放的一款时尚型CRT显示器,拥有流线型外壳,触控调节钮,外挂音箱和内置USB HUB,几个月的时间从¥2880降到¥1880甚至更低,然后退出市场。
·如果看到1个因意外事故而致重伤的人,同样的事故可能造成29人轻伤;同时,或许有300人经历过同样的事故,但幸运地没有受伤。推广到销售业:如果有1个顾客死心塌地的要买,那么可能会有29个顾客对你的产品颇感兴趣;同时,或许有300个顾客已经心动,却还没采取任何行动。
·“黄金眼”功能由美格公司首创,开画面自动调节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