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中关村从10年前在根儿上就没打好基础,而且越来越糟,最后成为一个需要花上百亿元来改造的工程。为什么花这么多钱?谁都知道,被掐住脖子的滋味不好受。
有治理,无效果?
4环、轻轨算是治理中关村交通状况的杀手锏。本想快刀斩乱麻,但实际上,四环从中关村中央串肠而过,其功用除可带领更多车辆到村,就只剩下更添拥堵了。缺乏必要、科学的出入口,增加车流量的后果比想象的还可怕……
轻轨,距离村中心至少2公里,需要坐四站车。当坐上公车时,你才发现已经陷入堵车的泥潭不能自拔。所以轻轨更像是真实的谎言。
可以看出,前者对于加速北京市的车流很有帮助,而对缓解村内交通则事倍功半。后者,恐怕只有沿线的小区居民会拍手称快,对于中关村同样杯水车薪。
远水与近渴
万泉河路、五环路、西外大街构成围绕中心区的快速路环也相继完工。按说这可以大大缓解村内的交通,但我们似乎完全没有看到效果。
在2001年时,有人预言“中关村要想不堵车 还得等五年”现在看来,这个预言还要推迟。从现已完成的工程看,总给人这么一种感觉——远水不解近渴。中关村该哪堵,它还在堵!
别拿无知当个性
有人说北京已经快达到2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而公路建设尚未达到要求。实际情况是,在中关村,道路建设已经相当发达,但依然堵车。看看国外,东京、纽约等城市谁不有个四、五百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而北京2008年左右才可能达到300万,200万的保有量根本不是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科学的利用道路;怎样才不会被“见多识广”的出租车司机漫骂;怎样才能不~塞~车?
头痛医头和长远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有人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赞成宏观调控,长远发展。其实,这与做生意一样,如果一个品牌出现了信任危机,而公司不作危机公关,反而继续长远规划,那么它必死无疑。中关村都已经成立股份公司了,经营不善同样会被人淘汰。现在人们对中关村已经不是怀疑,而开始失望了,试想如果这是一家公司,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先兆。
这有点像西医和中医的理念差异,西医讲究药到病除,但能够做到这点的关键是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海龙门前拥堵,表面上很大程度是出租车乱停放所致。但现在禁止出租停靠,不照样堵塞?其实,再深度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里的拥堵实际上是位于海龙南侧的一个小型停车场的不规范所致;进而如果海龙的停车场很方便,怎么会允许存在这样一个停车场?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海龙的停车场存在严重问题。
同样的思路也可以解决清华西门,四环路中关村路口等一系列拥堵问题。现代医学讲究中西合璧,所以头痛医头仅仅是为了更好的长远发展,两者并不冲突。
中关村总公司
就像前面所讲,中关村是需要经营的。而交通就像是它的一个分公司,这个公司占有很大的“股份”但并不是中关村的全部。一家分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样会隐藏在其他分公司中,比如高科技、比如物业、比如金融。
问题就像浮冰,暴露出来的仅仅是一角。如果等所有分公司都暴露出类似堵车这样的问题(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而且还无解决乏策,总公司难免成为蚁穴之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