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她带着朝阳人的思想走进了海淀。2003年末,她刚毅地站上了“IT卖场十大风云人物”的领奖台。眼前这位一聊起“市场营销”,就立刻变得滔滔不绝的硅谷女副总,不希望被人称为“女强人”。在她苦心经营的两年时间里,地理位置欠佳的硅谷,“另类”地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硅谷品牌营销的成功,两年前还对IT业有几分生疏的池洋,也成功地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型。
“我原来不是中关村人,也是一个中关村的未来者。通过两年时间,我完成了这个角色转换。”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池洋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却显得格外沉重,有份量。也许正是她对中关村的这份执着,才酝酿出一套套具有“中关村特色”的卖场营销理论。
风头正劲的硅谷副总经理池洋
“卖场”核心论
现代卖场经过五年的长足发展,逐渐成为IT渠道运营环节的核心组成部分。IT卖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业界广泛关注。池洋认为,“‘零售为王,终端致胜’终端,指得就是卖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渠道商、厂商和消费者,会更多地关注卖场。”渠道商为什么要投入卖场?是希望找到增长点。产品生产出来了,需要销售,在什么地方销售最有价值?IT产品当然选择IT专业卖场。此时,卖场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逐渐凸现。
在中关村,IT卖场显然已趋于饱和。那么厂商、渠道商以及消费者,选择你的理由在哪里呢? “卖场只有得到商家的认可,才能形成凝聚力。硅谷不仅是要做一个出租商,也不会只局限在一般性的简单管理。硅谷要做卖场这个舞台的领舞者,要成为卖场的领袖。既然是领舞者,就说明你是这个舞台上最有经验的人。所以你就要关注这个行业,关注国家政策,关注消费者的动态。同时,更要明白你关注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商家有利益,才有硅谷的利益。”经过一年时间硅谷的实地经营,池洋的卖场营销思想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中关村还需要卖场吗?
中关村还需要大型卖场吗?中关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卖场?这个疑问就像是一个难以揭开的谜底,磨练着中关村人的意志。池洋认为,中关村需要品质、服务、特色都是上佳的卖场。服务,包括很多的内容。品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上的,还包括品牌占有。中关村的卖场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不外乎以前的“老三样”,只是硬件设施变新了。细细分析,还是柜台和精品间的形势,没有远远地超出这个范围。
“硅谷成立已经有整整五年历史了,接近五年的卖场,中关村还有二个。经过五年的积累,我们应该对卖场行业有一个总结。什么样的业态,更适合卖场的发展?什么样的业态,更能和IT卖场这种业态融合。这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说商业的那种家电零售业,能不能和IT卖场融合。或者融合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不融合现象出现。”池洋继续举例,“去年,在鼎好没有开业的时候,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柜台是不是不适合了?经过鼎好、科贸的招商证明,不是卖场想怎么招商就能招到什么样的商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历经五年沧桑的“柜台”,目前仍然是中关村卖场经营的核心。柜台与精品间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恐怕还要沿袭到中关村未来的很多年。但历史的沿革,需要新鲜血液的洗礼。“我知道不仅仅是鼎好、科贸,中关村还会陆续出现一、二家这样规模的电子卖场。这种形势大家都知道,渠道变化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些投资人也考察了中关村的整体环境,感觉到卖场比较难,但还是选择了中关村。”
这是中关村的骄傲,又何尝不是中关村的无奈呢?当中关村卖场即将上演“火星撞地球”的一幕时,我们或许真得应该停下来,总结一下这个多少人规划,且已经悄悄溜走的“五年计划”。
硅谷的应对之策
2003年,池洋提出“顾客让渡价值”和“突出第一”,一个理论,一个思考。2004年,“个性张扬”成为对池洋多年企业营销管理的一个总结。池洋认为,人性化管理,亲情化营销,个性张扬,精耕细作,是硅谷要贯彻的方针。人性化是硅谷开业以来一直提倡的。亲情化,体现我们对商户的一种沟通。针对企业的性质来说,“以小见大”将成为我们的特色。在这个环节中,更讲究的是亲情之间的沟通,只有亲情是最好的。亲情化不仅仅是一个服务,而是把营销融合到服务里边去。
为什么要加入“个性化张扬”?池洋指出,“能够张扬的东西一定是时尚的,而且是有特色的。硅谷的人性化,亲情化我们认为是需要保留的,而且需要去贯彻的一种营销的战略。硅谷作为一个老店,不希望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其实很多事情,和硅谷一起发展的经销商,都会知道硅谷是第一家这么做的。正如中国计算机报的徐社长所言:说硅谷有什么特别大的动作?不见得。拿培训来举例,可能有100个人都需要培训,也知道培训,但只有一个人会去做,而这个人恰恰就是硅谷。硅谷就比别人强在这一点。虽然语言很平淡,但确实我们觉得被很多人认可,而且被商家所认可。”
2003年9月9日,硅谷联合《电脑商报》对商户进行“客户行为分析与销售技巧培训”。这是中关村历史上首次对经销商进行全民培训。
“精细化营销”成为2004年硅谷的一个重要课题。卖场如何融入渠道?在新卖场不断加入的过程中,硅谷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特色?唯有创新方能实行长远。池洋表示,“我们在精细化方面,不仅是营销,而且是服务,是管理。各方面各环节重新树立自己的角色,重新去考察各个供应链与卖场的凝聚力。考察工作流程是否还能提升,进而形成提升,形成一个行业的标准。”
池洋接着阐述她的观点,“在服务的基础上,要深入渠道。我们想借助各种优势,不仅是宣传自己,而是把硅谷的特色向消费者展示。让大家去批判,去感受硅谷,认识硅谷。在这期间,服务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服务不是简单的保姆式服务,而是细分市场的服务。比如有人做整机,但有人只做一个螺丝钉。会想到主板是谁生产的,但不会想到螺丝钉是谁生产的。”
现代卖场,不只是装备现代
摆事实,讲道理,是池洋的一大风格。以硅谷为代表的中关村第二代卖场,在交通、硬件设施方面,明显落后于第三代卖场。老电子卖场如何坦然面对?池洋又举起了例子:就从个人家居角度来讲吧,每过二年,再好的装修都会落伍。但这种已有的建筑模式,是历史凝固的乐章。它代表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文化元素的背后,包涵着社会的进步。卖场也一样,新建一个卖场,就会避免老卖场的不足,硬件只会越来越好。也许几年之后,我们看到现在最新的卖场设备又有了新的看法……
“其实软性服务方面,更具有特色,比硬件特色更应该值得大家去探究。许多新楼,不同的人去管理,效果是不一样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更多的管理者,应该把思想,把更有价值的含金量,放进软性管理特色上。这个特色不是千篇一律的,或者它只和别人在某方面有一点点的不同。对硅谷来说,我们明白我们的商家、周边公司发展的实力是什么?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的特点是什么?多方面综合因素下,才能确定我们应该在什么的位置上。
写在最后:
如果说池洋通过在硅谷两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职业转型,那么“2003年IT卖场十大风云人物”的评选,说明这个转型是成功的。在成功面前,池洋一笑而过,“我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就拿去年IT风云人物评选来说,第一届就没有这个奖项。随着人们对卖场的关注,它首次被列入评选范围。正好我又不是初来乍到,确实也有一点业绩,又是在硅谷这么一个在业界相对有知名度的企业里头。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努力,也有赶上各种好时机。综合来讲,我既分享这份荣誉,又要非常平淡地去看待这份荣誉。”
硅谷电脑城给了池洋很多宝贵经历。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这种经历十分难得。但作为一个先后获得商业经济学硕士、工商管理学硕士(MBA)学位,又具有高级经营师、高级策划师、高级营销师“三高”资格的女性来说,眼前的这一切又是那样的水到渠成。或许硅谷也和池洋一样,只要走近她,就会深深地感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