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中,“狼”真的那么管用吗?
曾几何时,用一种动物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通行的做法,我们不妨将其
称为“企业文化的仿生学情结”。除了“狼”之外,经常被用来比喻企业文化的动物还有牛、虎、狮、大象
等。既然能成为一种时尚而盛极一时,必有其文化根源。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像化思维方式在起作用。自古以来,国人趋向于以物言志,将某种精
神特质和追求用有形的物体表达出来,所以,才有了古代诗词歌赋中“赋、比、兴”的主导手法,也才有
了文人骚客们“心为物役”、“物为心声”的精神境界。传统文化的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今的企业家和
企业文化学者,使他们习惯于以物拟人、以物言情,最终导致他们的仿生学情结。
其次,企业家本人的情感和个性追求因素在起作用。将企业文化用特定的动植物特征来表达,
不仅是受上述传统文化熏陶的原因,一般来讲,也渗透着企业家本人的情感和个性因素。我认识一位企
业家,在他的企业里,企业文化以“大象文化”和“雪莲品格”来描述。之所以提出“大象文化”,除了推崇
大象“诚信、实力、稳健、敏锐、团队与和谐共生”的品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位老板的儿子酷爱大
象。所以,在该企业的礼品系列中,大象模型是很重要的一款。而“雪莲品格”的内涵则是“洁身自爱,
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也反映了这位企业家本人的为人和追求。
再者就是员工的接受意愿。任何企业文化表述只有被员工由衷地认同才能转化为实际的力量。
企业文化的仿生学倾向,也体现了企业家“让员工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心态。据说有家企业将非洲
草原上狮子追逐羚羊的巨幅照片挂在最显眼的地方,鼓励员工保持“羚羊”一样的警惕性和速度。因为
为了生存,羚羊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一些。
这也与我们缺少卓越企业有关,只能以商业文化以外的事物来做类比。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的历程还不长,缺乏像GE、IBM那样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缺少那种
相对严密高效的大型科层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寓言式的企业文化描述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感知。
企业文化中的狼性
《狼图腾》一书以北京青年陈阵在内蒙古草原上插队的经历为主,由十几个连贯的“狼故事”
组成,对“狼文化”做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描述。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作者试图以“狼文化”的强悍和智
慧给农耕或者儒家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企业中的阅读范围比较广,一段时间来
成为公司白领的抢手读物。或许这是该书作者始料未及的,对更为微观的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显然已
经超出了对相对宏观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多企业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拥有具备“狼性”的员工和团队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具备“狼性”的组织生存能力会更强,更有生命力。
实际上在书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矛盾主线:一方面,由于狼的危害性,特别是对作为草原人重
要资产的羊的危害性,草原人对它们不得不大力猎杀;另一方面,由于狼对草原生物链的重要性,草
原人又对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人性关怀。人与狼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得草原的生态得以良性发展,但是
不知道具备了“狼性”的企业组织在市场竞争中是否也有这种充满着哲学意味的平衡。
概括起来,作为人们推崇的狼性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巧合的是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
也切合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中的迫切追求。首先,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
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窥视着羊的活动规律甚至牧羊者的状况,一有机会
,马上出击。难怪人们常常将觊觎者形容为“恶狼似的眼睛”。在商界,从行业的发展到战略的制订,
从价格的变动到竞争者的动静,也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狼性。
其次,富于进取心和攻击性,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
。而且狼并不是咬死一只饱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这种富有攻击性、
贪婪、执著的精神也反映了许多中国企业为争取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心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团队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
群狼”之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界,团队精神的威力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中国企业尊崇狼性文化
的又一个缘由。
然而,狼性文化是有局限的,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似乎并不合适。企业员工对狼性
文化的接受很容易发生认知不协调的问题。狼性文化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即上述提到的三大要素
(当然还可以抽象出其他的要素)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缺一则不足为“狼性”。人们在接受狼性文化
理念时,肯定优先接受那些被认为最具有狼性特征的要素。狼性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狼性
的残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残忍。于是,在提倡狼性文化的时候,一些企业很可能偏重这一点
而不及其余。这样,使得一些企业一味提倡“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不给对方以生存空间”等,
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狼性文化的全部特征。
何时不提狼性
国内企业中,华为曾经将“狼性”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点“态度决定一切”的味道。
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人的职业化素养都很难快速提升的时候,依靠所谓狼的“三性”——敏锐的嗅觉、
奋不顾身的攻击性和团队精神来与国际领先企业竞争。
但2000年之后,华为就不再提“狼性”了,代之以流程化管理和职业化人才。其实华为当年
在倡导“狼性”文化的时候,也害怕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任正非真正提倡的是一线营销人员的“狼
性”和二线人员的“狈性”的互补,实际上是“狼狈为奸”——业务拓展与管理支撑的平衡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狼性”文化,一定是中国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如果一定要拿
动物来比喻的话,企业当然更希望产生“狮子”文化,而不是所谓的“狼性”文化。我们看那些管理上
相对成熟的跨国企业为什么不提倡所谓“狼性”文化呢?道理或许很简单,“狼性”文化中敏锐的嗅觉,
就是一种对市场和环境高度的敏感和关注,这在思科文化中一直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提倡团队
精神,更是IBM、HP等企业的核心理念,只是他们都已经不再用所谓“狼性”来表达,转而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文化理念——企业核心的价值体系。
否则,它们就只能把动物园的动物们都拿来做一一比喻才行,而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
,企业环境也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物环境,因此,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还需要不断地
进步,才能领悟到其中深刻的管理内涵。
狼性文化似乎也不太适合现今以“竞合”、“双赢”或“共赢”为特征的商业时代。狼性文化
的主旨是“狠”,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你死我活”,前提假设则是资源是稀缺的,蛋糕是固定的,我
多得一块你就要少拿一块,我全部得到你就没有生存空间。一味推崇狼性文化对商业环境——均衡、
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恰似狼群过多后对自然界的危害。而现在是一个竞合的时代,理想的
商业模式是大家既竞争又合作,进行“合作性创造”,共同把蛋糕做大,最终实现双赢或共赢。这
方面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微软和Intel的合作。这两家企业一个做硬件,一个做软件,谁进入对
方的领地都有实力,在战略上和原有的产业相比也具有相关性,但两家谁都没有“越雷池一步”
,十分默契,不仅使两家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增长,也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合作性创造)带
给大众不断升级的生活享受。试想一下,如果其中的一家非要发扬“狼性文化”,意欲吃掉对方
而后快,结果将会怎样?
从企业文化塑造的角度来看,用动物的特征行为来概括企业文化要素,虽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但总是过于简单和随便。说句实在话,这仍然处于寓言启蒙的阶段,对自身的管理
和竞争能力没有更为理性的认识,更多地希望倚仗某种动物的“图腾”来警醒员工,其功能和效
果最终是有限的。
《企业文化生存指南》
【美】埃德加·沙因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埃德加·沙因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管理咨询专家,是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
和奠基人。本书围绕管理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什么是企业文化,怎样评估企业文化,怎样变革企
业文化来布局谋篇,以平实的语言界定了企业文化的要素,并解释了它对工作方式的影响。如何
进行组织现行文化的评价,并判断它是否仍然适合组织员工、目标和产品,如何实现文化变迁,
这些问题读者都可以有所领悟。
《口碑:营销效果无限放大的秘密》
【美】乔治·西尔弗曼 电子工业出版社
口碑营销是一种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不会落后的营销手段,一种不需要高成本投入
而又成效显著的方法,一种传统产业和新经济都不会拒绝的营销举措。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
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因此,口碑营销必然成为
一种节省时间的必要方式,如果能够请其他人先对信息进行精选、提炼和过滤,取其精华以传播
,效果会好很多。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
【美】大卫·科特莱尔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夜以继日地勤恳工作,业绩却每况愈下;努力让下属喜欢自己,能干的员工却离他而去;
极力提高自己的效率,工作的改进却微乎其微;全力执行上级的决策,上司却对他逐渐失去信任
……倒霉的杰夫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一次聚会上,杰夫邂逅了父亲的老友托尼。在得悉杰
夫的境况后,托尼与杰夫相约,在每个星期一的清晨会面一次,讨论如何培养自身领导力,内容
涉及责任意识、任务规划、管理误区、员工招聘、人员激励、效率提升、果敢决策以及终身学习
等领导力的核心领域。在托尼不遗余力地指导下,杰夫一步一步地摆脱了事业上的困境,最后终
于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